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071堂前认子玉为凭灯下锢情泪作缚 (第1/5页)
民国??二十??年腊月二十三,小年夜。北风卷着细雪,给偌大的什锦花园披上了一层素裹银装。 什锦花园张灯结彩。大红的灯笼映着未化的残雪,空气里浮动着炮竹硝烟与炖肉蒸糕的暖香。暖阁里炭火烧得正旺,张佩如穿着簇新的绛紫色团花袄,正含笑看着吴灼将一枚嵌着红玛瑙的银簪别在她发髻上。 “我们灼灼的手真巧。”张佩如抚了抚鬓角,眼角的细纹里漾着难得的暖意。 吴灼抿唇一笑,正要说话,眼角余光瞥见暖阁门口一个小小的身影,正端着茶盘,垂首侍立。 不过几个月的光景,吴树竟似拔高了一截,原本单薄得像纸片的身子骨,如今竟隐隐有了些挺拔的轮廓。只是吴树端着茶盘的小手,布满了新旧交迭的伤痕。 虎口处是明显的撕裂伤后留下的暗红痂痕,指关节上是未褪尽的青紫,手背上甚至还有一道新鲜的、刚结痂的划痕,蜿蜒至袖口深处。 她的心猛地一揪。 “小树,”吴灼放下梳子,走到门口,声音放得极轻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手怎么了?” 她深吸一口气,走到吴树面前蹲下身,轻轻接过他手中的茶盘放到一边。然后吩咐丫鬟取来白玉化瘀膏,小心地为他涂抹。“疼吗?”她的声音放得极轻。 吴树猛地摇头,又飞快地点点头,随即又用力摇头。他抬起眼,那双清澈的眼睛里,有疲惫,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:“不疼。大哥……大哥他教我本事。” “大哥?”吴灼眸光微动,随即抬眼,望向暖阁另一端。 吴道时正坐在窗边的太师椅上,手里端着一杯热茶,目光落在窗外庭院里挂着的红灯笼上,侧脸线条冷硬如常。对上吴灼那双因心疼而灼灼燃烧的琥珀色眸子,他放下茶杯,杯底与紫檀木桌面碰撞,发出清脆却冰冷的声响。 “怎么?我吴家的人,不该学点安身立命的本事?” “他才多大?” 吴灼的语气中也没有质问的意思,无非是埋怨他教的太过了。 “那是他自己的选择。”吴道时打断她,“我给了他机会滚回母亲身边享福,是他自己选了这条路。” 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这点皮肉之苦都受不住,日后如何担得起‘吴’这个姓?如何护得住他想护的人?”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吴灼脸上,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审视:“灼灼,你把他当弟弟带回来的时候,就该想到有这一天。吴家的饭,不是那么好吃的。” 吴灼站起身,牵起吴树的手,走到吴道时面前。 她抬起吴树布满伤痕的手,唇角弯起一丝浅淡却了然的弧度: “哥,小树叫你大哥了。” 吴道时深邃的眼眸凝视着他们。 吴灼轻轻放下吴树的手,指尖在那道新鲜的痂痕旁极轻地拂过:“这北平城看着太平,实则暗流汹涌。我们这样的人家,看似风光,脚下却是薄冰。哥,”她抬眼,目光与吴道时相接,“你教他安身立命的本事,磨他筋骨,砺他心志,是正理。这世道,柔弱良善活不长。他能叫你一声‘大哥’,是他的造化,也是他的命数。” 她顿了顿,声音更柔了几分:“只是,小树还小,筋骨未成。这打磨的火候,还须你多费心掌着,别真折了才好。” 这话里无半分质疑他用心之意,只有信任与托付。 暖阁内炭火噼啪,暖意融融。 张佩如闻言,眼底掠过一丝欣慰,轻轻颔首。 吴道时原以为会面对一场带着娇嗔的责难,却未想到是如此通透的理解与全然的信任。那冰冷的心湖深处,仿佛被投入一颗温润的卵石,漾开极细微的涟漪。他面上依旧没什么表情,声音却缓了: “我自有分寸。” 他的目光转向一旁因这对话而愈发紧张局促的吴树,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硬:“明日卯时初刻,书房。迟到一刻,便不用来了。” 吴树猛地一凛,立刻挺直脊背,大声应道:“是!大哥!” 吴树迎上吴灼的眼眸,吴灼笑着轻轻抚了抚他的发顶。 她深知,这孩子手上的每一道伤痕,都是哥哥以冷硬如铁的方式,为他铸就的、在这乱世中活下去的盾。 那并非温柔的呵护,而是以血与痛为代价,熔铸的、千钧之重的无声铠甲。 她懂,所以她只会更小心地替他护着心底这点微末的暖意,让他能背负着这份沉重的馈赠,走得更远,更稳。 窗外寒风依旧,暖阁内药香淡淡。有些守护,无需宣之于口,却早已在血脉与默契间,静默流淌。 之后,吴镇岳与夫人张佩如坐在主位。吴镇岳身着团花缎面马褂,精神矍铄,看着一双儿女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。张佩如穿着深紫色绣如意纹旗袍,仪态端庄,正轻声吩咐丫鬟布菜。 吴道时穿着一身深灰色暗纹缎面长衫,坐在父亲下首,面色比平日更显沉郁冷硬。 吴灼穿着新制的浅碧色宋锦旗袍,安静地坐在母亲下首。吴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