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04节 (第3/3页)
庠,其实是一种政治信号,通过科举进一步展现自身的影响力,朝堂群臣看着尚且年幼的新君,又刚刚经历了那场胆战心惊的风波,也不敢多说什么,捏着鼻子认了。 而到天圣五年,朝局都已稳定了,赵祯还想违反常理,大家就不顺着了。 所以狄进和宋庠比,在进步速度上,就目前而言,还是不及的。 当然宋庠不这么认为,他今年三十二岁,连中三元时也是二十九岁,眼前这位十七岁,同样直集贤院,你好意思跟我提进步慢? 人以群分,面对一同进步的三元,天生就有亲近,宋庠拉着狄进坐下,又取出书稿来:「这是为兄近几日所作,请仕林斧正!」 「不敢!」 狄进接过,细细品读。 他们最初的见面,不是在集贤院中,而是刘筠的府上,因为天圣二年知贡举的同样是刘筠,点宋庠作省试第一名的也是刘筠,按照这样算,两人还有同门之情。 而纵观宋庠一生,被吕夷简整,反对范仲淹新政,遭包拯弹劾,虽然两度为宰执,政绩方面却有些平平,但无论如何,此人的文学素养极高,自然极得刘筠这样的学士喜爱,于西昆体一道上多有探讨,彼此都有启发。 狄进认真看完后,也称赞道:「公序兄的这篇佳作,一改温雅瑰丽之风,颇有豪迈健举之意,当真好文采!」 「仕林慧眼!」 宋庠颔首,有意无意地道:「辽人将至,风波将起,我等确实要改一改旧时的风气了!」 狄进心想三元魁首就是不一般,这谈话的铺垫都要写一篇好文章来,没有故作不知,点了点头:「太后圣辰将至,算算时日,辽国使节确实该来了,然朝中多有异议,来者不善?」 宋庠面容沉下,叹了口气:「确实来者不善!机宜司那件事一出,辽国使节一旦入城,必然是质问责难,鸿胪寺和礼部如今正在互相推诿,馆伴使又病重请辞,真是一团乱麻!」 馆伴使是奉命陪同外族宾客的臣子,「蕃使入国门,则差馆伴使副,同在驿,趋朝,见辞,游宴」,此次事件中,这个官职必然是首当其冲 被辽使诘难,挨一顿斥责倒也罢了,关键是很容易背锅,所以原本定下的馆伴使,很不巧也很巧合的病了。 而宋庠目前修《起居注》,这是记录天子言行的官职,天天都能面圣,是晋身的快车道,不过有鉴于赵祯还未执政,这个职位的含金量不免要差上一些。 即便如此,他也是离朝堂大事最近的臣子,对于如今的重大事件当然心知肚明,说完了沉声总结:「塞外之族,向来喜欢虚张声势,便如草原的饿狼般,见到猎物时颇多戏耍……」 狄进暗暗皱眉,这话听起来带有对外夷的贬低,却又隐隐将自己比作对方的猎物,可见这个时代的宋人,骨子里对待北方的辽国,始终是有几分畏惧的,便开口道:「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,一日不拿回燕云,我国朝一日就有个虎视眈眈的恶邻,如今燕云之地暂且不说,辽人嚣狂的气焰是一定要压下去的!」 「是啊!是啊!」 宋庠先是点头,又抿了抿嘴,有些不好意思地道:「为兄孟浪一问,此番若要仕林出面任职,你愿意么?」 这话显然是替太后问的。 如宋庠这种出身,说他是太后党,未免有些贬低,但太后破格提拔他,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,宋庠肯定会有所偏向,历史上郭氏废后时,宋庠极力阻止,由此还影响了仕途,有鉴于郭皇后是刘太后一眼相中的,那番举动或许也有几分对太后知遇之恩的回报。 而狄进之前回绝了提举机宜司的任命,刘娥就必须先派人来问一问意向,不然直接任命,狄进再坚决不受,那刘娥就下不了台了…… 凡事做在前面,才是合格的执政者所为。 狄进道:「我不愿提举机宜司,然辽人在我国朝兴风作浪,自当竭尽全力,不让他们的阴谋诡计得逞!」 宋庠听出了言外之意,神色郑重起来:「仕林也无把握?」 狄进道:「本就是敌暗我明,又失了先机,只能尽力擒贼,任何人都难有万全把握!」 宋庠目光闪了闪,低声道:「既如此,还是别去!」 之前的话,是替太后问的,最后的叮嘱,则是他自己说的。 说罢,宋庠拱手行礼:「为兄还有政务在身,这便告辞了!」 「我送公序兄!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