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65节 (第3/3页)
称臣么?” 曹牷面容顿时严肃起来:“仕林所言,倒是与家叔不谋而合,家叔前年看了李元昊的画像,就觉得此子野心勃勃,来日必成大患!” 曹玮和李元昊确实有这么一段故事,据说这位威震西北的曹太尉想要见一见李元昊,始终未能如愿,派人专门绘制了其画像,看到后就评价,此子必为边患。 这个故事有点套路化,古代名人往往都有类似的待遇,不见得是真,但李元昊一生入侵宋朝多达三十六次,兵力实打实超过十万的大规模动员就有四次,确实是边患中的边患了。 现在曹牷也想不到会有这么疯狂的人,只是听了这么多,终于打消了一些顾虑,反问道:“仕林兄之意,西夏要反?” 狄进笃定地道:“西夏已得河西之地,国力再非昔日可比,上下磨刀霍霍,岂有从此消停的道理?必然窥边,再掀战事,曹太尉当年所言,实在有先见之明!” 曹牷由衷地道:“当年叔父若得狄三元这般的文臣相助,该有多好!” 曹玮当年多次上书,言明攻打夏州政权,扼制党项李氏的重要性,都遭到忽视,一方面是宋真宗那时心思不在边事上,另一方面也是朝中没有宰执文臣支持。 许多文臣都不希望打仗,希望兴文教,抑武事,却也不想想,这打仗又不是一边能控制的,宋夏边境毫无山川地利的防守优势,不等着对方弱小的时候加以攻打,放任对方做大,将来打过来,难道不还手么? 可惜军事战略上的先见之明,终究是少数人具备的,而宋辽两国的常年开战,也让民心思定,好不容易签订盟约迎来久违的和平,难免抱有侥幸之心,最终酿成了大患。 现在恶果逐渐显现,朝堂之上却还有许多鸵鸟,狄进其实是乐于见得李氏父子提前展露出野心的,话锋一转:“我还未科举前,与并州雷员外有往来,他曾经就对西夏人警惕不已,这份先见之明,也是承袭自曹太尉吧?” “那位雷员外正是叔父昔日的亲卫!” 曹牷坦然回应,心头感慨。 狄进入京时,曹家就关注了这位并州士子,那时纯粹是因为雷老虎,如果在某些事情向曹家求助,也能得到援手。 但狄进显然不需要勋贵援手,后来连中三元,更是成为了普通勋贵高攀不起的存在,即便是曹家这种顶尖将门,顶多是让小辈往来,长辈见面,就要考虑到朝堂文武之别了,毕竟这位穿五品绯袍,佩银鱼袋,又曾任馆伴使,岂是寻常文臣可比? 狄进现在特意提到雷彪,同样是铺垫:“这样的亲卫,还有么?” “有!” 曹牷稍作沉吟,没有隐瞒:“并州、延州、庆州等地,皆有叔父麾下,解甲归田,监视当地番人的动向!” 这样的人曹玮不敢安排太多,以免朝廷认为他怀有异心,也未能给予太多直接的支持,基本是任其回归乡里,在这些最容易被西夏攻打的州县安居下来,其中雷彪是发展最好的,在并州这样一個军事重地,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员外,也领了皇城司的差事,光明正大地监视西夏人。 狄进道:“我虽是河东人士,但于西北边陲之地并不熟悉,若要全面了解当地情势,可否请他们收集?” 曹牷反应极快,眼睛亮起:“仕林准备上书?” 狄进颔首:“西夏反意已现,但一日未曾真正称帝举兵,朝中免不了多生一日侥幸之心,我自当献策,以求安民定边!” 历史上与西夏首战时,被朝廷派到边境守备的三位主官,正是夏竦、范雍和刘平。 刘平不必说了,范雍如今担任三司使,也是仅次于宰执的高官,这位常年历任西北,政绩卓著,深得人心,李元昊还未称帝前,他就给仁宗进献《安边六策》,预言了西夏会侵边攻宋,所以三川口之战中,朝廷是以范雍守备陕西的,可惜此人战略眼光可以,战术上却被李元昊耍得团团转。 相比起来,最靠谱的反倒是夏竦,这位的《陈边事十策》具体有效,后来范仲淹和韩琦经略西北时,基本就是在这份方略的基础上来的,不谈人品,夏竦的确是能臣柱石。 狄进要干涉西夏战事,同样不能空口白话,而是要在合适的时机,拿出一篇有理有据的定边策略,这样才能占据主动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