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76节 (第3/3页)
龄,与沉稳的狄进配合,倒是相得益彰。 潘孝安同样是熟人,早在几年前,狄进初入京,于郭承庆的府宅中,举办了第一次书友见面会,其中邀请的勋贵子弟里面,有曹彬的嫡孙,后来的四方馆使曹牷,而潘美的曾孙潘孝安,也是其一。 此时两人对坐,狄进也不跟他客套,直接道:“我们要在燕京待在一段时日,等到时机成熟,再入中京。” 潘孝安奇道:“为何?” 狄进之前并没有将有些事情告知,现在可以说了:“西夏人早早派使臣入中京,在辽主面前颠倒黑白,其世子不服母丧,却扮作孝子,如今被安排到了四方馆内……” “可恶!” 潘孝安的神色顿时沉下,马上也意识到了关键:“西夏乃藩属,更无资格和我们平起平坐,辽庭此举又是何意?” 使臣最重细节,尤其是大国,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身份,一个座次的先后都要据理力争,辽庭让宋夏相争,实在是居心叵测,即便宋这边赢了,都颜面无光,如果落了下风,那更是沦为笑柄。 狄进的应对很直接:“所以要等!西夏人一日不搬出四方馆,我们一日不去中京!” 换成老臣,或许就要迟疑了,但潘孝安显然十分赞同:“不错!辽人明明有错,偏偏死不认,倒要看看是谁更失国体!” “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!” 狄进通过萧惠的反应,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计划:“接下来要劳烦仲礼,在燕京多与契丹贵人往来,宣传《苏无名传》和《洗冤集录》,尤其是前者,应该更受勋贵子弟喜爱!” 潘孝安作为铁杆书友,顿时欣然应下:“好啊!” 他最喜话本,不仅收集了市面上所有的,连市面上不曾有的,只要想到一个点子,都专门聘请科举不第的士子为其创作,潘氏也不管,毕竟相比起其他浪荡子的花销,这点小爱好可太省钱了。 而正如张宗顺是小甜水巷百晓生,潘孝安更是清楚勋贵子弟对于话本的喜好偏向:“辽人尚武,相比起苏无名的正直与智慧,其身边的护卫李双鹰拥有绝世武力,定然更受他们喜爱,从第一卷第二个案子李双鹰出场,到第四卷李双鹰与苏无名暂别,应该着重传播,第五卷和第六卷涉及朝堂之争,他们恐怕就没多少兴趣了……” 狄进点点头,宣传口的工作交给这位果然合适:“你来安排。” 潘孝安目光微动,低声请示道:“仕林可否给我透个底,此事要达成怎样的目标?” 狄进道:“让辽人在这段时间,产生对案情的兴趣,寻常的遇害者,这群贵族或许不感兴趣,但西夏卫慕氏枉死,请求辽庭作主,难道就不引人好奇么?” “明白!” 潘孝安起身抱拳,精神大振,兴冲冲地去了。 安排好了副使的任务,狄进又招来四名护卫里面最擅于应变的迁哥儿和荣哥儿,用契丹语道:“你们去燕京街头转转,买些当地特产,多看看风土人情,回来说与我听!” 两人心领神会,同样用契丹话回道:“是!公子!” 自从和萧远博学了契丹话后,狄进在空闲时期,同样教了身边人一些契丹的基本用语,一方面是有个交流的语境,不至于很快遗忘,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的出使作准备。 现在正好用上,迁哥儿一开口,发音已经颇为标准,荣哥儿稍差了些,但普通交流没问题。 很快,两人就带回一个重要消息,近来有关渤海密藏的消息在燕京城中甚嚣尘上:“公子,根据那些人所言,密藏共有三座,如今已经被启出一座,剩下的还有两座等待有缘人去挖掘,故而民间议论纷纷,更有许多人干脆抛下其他,就往辽东而去了!” 狄进问:“议论的人群里,以哪一族居多?” 迁哥儿想了想:“这倒是看不出,好像都有议论,但多是身怀武器的江湖客!” 狄进又问:“官府作何应对?” 荣哥儿道:“燕京官府似乎并不想多惹事端,反正这又不是发生在南京,他们就懒得理会,甚至不少差役都在议论探宝,我瞧着他们都有动心……” 迁哥儿道:“这必然是有人在市井之中推波助澜,否则消息不会传得如此广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