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79节 (第1/3页)
萧惠想了想,脸色稍稍缓和,渤海密藏在辽国虽然不是家喻户晓,但也流传广泛,宋人知道也很正常。 而狄进接着道:“萧伴使看出来了?我书中的杨公宝库,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这里,隋朝亡国应是没有宝藏的,但曾经雄踞海东的渤海,可能真的给后人留下了一座惊人的密藏!” 萧惠目光闪烁,却没有全信:“狄正使就知道这些?” 狄进看了看他:“萧伴使觉得,我还能知道什么?” 萧惠直来直往,干脆问道:“渤海密藏,本帅也在关注,方才听说里面库中有库,不正合了书中之言么?” “原来如此!” 狄进失笑:“渤海密藏历经百年,想来也经历了一批一批寻宝者,至今却未现世,那么用排除的办法,大致上也就剩下那么几种可能了,我书中所写若是与现实恰好有几分相似,不过是推理正确罢了!” “原来如此!” 萧惠终于信了,涌起佩服之情:“狄正使不愧是连中三元的大才子,当真厉害!” 他不喜读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史典籍,但很认可读书人的头脑,尤其是听刘六符所言,这位是读书人里面最厉害的三元魁首,只可惜对方是宋使,不然可以绑去辽东,帮自己探宝…… “此人去不了,也可以帮本帅推理一番啊!” 不过萧惠转念一想,他担心渤海遗民盗取,甚至担心高丽人对宝藏图谋不轨,但唯独不担心这些宋人能做什么,立刻将那边的情况说了一遍,末了道:“还望狄正使多多启发,密藏内的机巧到底要怎么打开?” 狄进聆听完毕,摇了摇头:“恐怕不成……” 萧惠厚着脸皮:“狄正使莫要推辞,若有所得,本帅必有厚报!” 狄进解释:“萧伴使言重了,此番使节团上下水土不服,在析津府停留,我是承情的,但我关于渤海密藏的推测,都融入书里的情节,确实也没有什么新意了!” “都在书里?哈哈!狄正使真是好人!” 萧惠眼睛一亮,再不多言,抱了抱拳,直接离去,再唤来心腹:“快!去城里书坊催一催,本帅要马上看到新书!” “是!” 当后方快马加鞭,抱来了厚厚的书卷分发下去,以萧惠为首,一群契丹贵族全部安静下来,有的在听侍从念诵,有的干脆自己读了起来。 副使潘孝安目睹这一幕,不禁失笑:“这些契丹子恐怕在书房里,都是片刻也坐不住的,何时在马背上看过书?哈哈!仕林此举,不也是一种教化么,此情此景定要记下,回去后好好传颂啊!” 第三百五十七章 这个秘密,我吃你一辈子! 辽国。 中京。 五京制度是唐朝所创,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,最先学习的不是辽国,反倒是渤海国,然后辽国和金国也学了去。 而唐朝的中京是千年帝都洛阳,辽国的中京是大定府,这座城池反倒是后建,建造时还有个特别的原因,为了向宋人展现大辽的富强。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,但恰恰与辽帝的习惯有关,这位契丹皇帝喜欢带着文武官员,在国中分四季逐水草而居,春天在便于放鹰,捕杀天鹅、野鸭、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地方,夏天在避暑胜地,秋天在便于猎鹿、熊和虎的场所,冬天则设在风寒不是那么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。 通过这种“四时捺钵”的形式,辽帝议政治军,号令天下,便于震慑和拉拢各族,但澶渊之盟签订后,宋辽两国每年互派正旦使去祝贺新年,派生辰使去庆贺太后及皇帝的生日,宋朝这边京师固定于开封汴梁,辽国如果还是四处游牧,那就不行了。 因此辽圣宗为了在接待宋使时,显示出国富民强,又不愿意到南边比较湿热的地方去,于是在澶渊之盟签订的三年后,于上京与南京之间的原奚王府所在地,建立了中京城。 自此以后,辽国历代君王就每每在这里接待宋朝使臣。 当中京城的轮廓在远方遥遥升起,车队里的贵族子弟们都欢呼了一声,策马朝着南墙正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