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02节 (第1/3页)
…… 四方馆前。 终于到了宋朝使团离去的时候了。 辽庭送别的规格颇高,不仅是馆伴使萧匹敌,送伴使萧惠,枢密副使萧远博,北府宰相萧孝忠都亲自来了。 没办法,虽然草原游牧民族不比中原王朝,血腥事件多的是,辽国之前的睡王耶律璟还是被近侍和厨子杀死的,但辽国毕竟自称中国,外国使臣在四方馆三番五次遇刺,实在太失国体了。 此时萧孝忠的脸上就带着尴尬:“夏贼一再挑衅,陛下震怒,请狄正使放心,我大辽会予兄弟之国一个交代的!” “好!” 狄进面无表情,只是吐出一个字,不再多言,策马前行,留给辽国群臣一个不满的背影。 “李元昊已逃往辽东!” 直到中京城的轮廓远远抛在脑后,一封简短的信件传入手中,看了确切的进展,他这才微微一笑,看向辽东的方向:“如阁下所愿,宋辽都被激怒了,不过自己回不了西夏,统帅不了三军,就不知道是不是在你这位战争狂人的计划之中了~” 第三百八十五章 御史公孙策准备开喷 公孙策一袭绿袍,步履矫健,走入察院之中。 唐朝御史台分三院,台院、殿院和察院,宋朝沿袭,公孙策如今晋为监察御史里行,正是在察院上班。 历史上的仁宗朝,是御史台飞速壮大的阶段,但那是发生在吕夷简权倾朝野,仁宗提升御史地位,用来制衡宰相之后,那个时期的察院,正牌的监察御史有六位之多。 天圣年间并没有如此,此时监察御史仅四人,且有两位是兼职,另有实质差遣,并不在御史台任职,反倒是两位监察御史里行天天来此处办公。 一人是孙沔,另一位就是公孙策了。 资质浅薄的公孙策原本没有任何可能,但此前清剿无忧洞一役,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的儒将刘平轻敌冒进,致使五百精兵在洞内几乎全员覆没,是公孙策代表开封府衙,成功设计剿匪,除此祸端,稳定京师,立下大功。 又有参知政事夏竦力荐,虽然也有不少臣子反对,但太后最终拍板,官卑而任,才干为先,同意了这项官职任命。 于是乎,公孙策由一位排名靠后的进士,成为天圣五年进士榜上首位入台谏的言官,仕途一片光明,不禁让朝野上下为之瞩目。 不过公孙策真正走入察院,来到自己的工位上,却微微摇了摇头,觉得有些无聊。 无他。 太清闲。 吏员来来往往,早就将今日的书刊报状,恭敬地摆放在桌案上,又为他沏好了茶。 接下来就是御史的日常。 一杯茶,一摞报,一坐就是一整天。 其中的报,既是邸报,也看民间的小报。 邸报是官方发布的刊物,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的新闻文抄,据说最早出现于汉朝,所谓“邸”,就是各郡在京城长安设有的办事处,常驻于其中的人员,要定期把皇帝的谕旨、诏书、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写下来,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,传送到各郡长官。 不过这个没有确定,有史料考证的则是唐朝的“进奏院状”,到了宋朝“邸报”彻底成型,而“小报”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流行。 御史平日里的工作,就是翻看各种公关文报,同时从民间小报里也整理出小道消息,再由吏胥和同僚间不断打听,开始抨击朝政,弹劾臣子。 所谓风闻奏事,不必获得真凭实据,只要有风言风语,御史又觉得干系重大,那么他们就可以上奏弹劾,被弹劾的臣子往往要进行辩解,证明自己的行事是无误的。 这样做的好处是,有许多作恶是很难找到确切证据的,或者说找到证据时就来不及了,御史的风闻奏事,便可以及时遏止大错,制止局面向着更恶劣的情况发展; 坏处同样显而易见,御史的主观占比成分太大,即便是那些品行端正,刚正不阿之辈,都难免予人吹毛求疵之感,有的怀着一己之私的御史,甚至无中生有,专司人身攻击,引为功绩。 公孙策却不喜欢在那些鸡毛蒜皮之事上挑刺,更看不起单纯的人身攻击。 在他的见解中,风闻奏事不是妄言妄语,因此自上任以来,除了发表一些政务相关的见解外,尚未对一位臣子提出过正式的弹劾。 有的臣子就觉得公孙策锐气尽失,有的倒也赞许他没有因为年轻气盛贸然出头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