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02节 (第3/3页)
孙沔断然道:“正是如此!” 御史的弹劾,无论成功还是失败,都能打响名声,有了足够响亮的名声,就是晋身高位的前提条件,大半高官显宦,都是从御史开始起家的,包括孙沔如今准备大肆抨击的宰相张士逊。 然而公孙策微微摇头:“张相公擅于内政,不喜战事,此前确实对西夏抱有诸多幻想,然中京行刺的事情传回后,他对西夏再无一句善言,只强调不可轻敌冒进,岂可因过去之言,而遭今日之议?” 孙沔没想到这位会反对,脸色沉下:“明远,如今朝堂之中,还是有一群不愿对外用兵的臣子,若对宰执委曲求全,可会坏了大局啊!” 公孙策不受激将,平淡地道:“我等台谏官,讲究直言相谏,就事论事,秉公心,弃私情,张相公认清了夏贼的真面目,善莫大焉,而那些对夏贼还抱有侥幸之心的,才是我等应该弹劾的对象!” 孙沔猛然愣住。 他突然明白这位的意思了。 不只是针对一个宰相,但凡这个时候对夏容忍的,都是垃圾? 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未归,策已至 政事堂。 李德明的告罪书在两府重臣手中传了一轮,堂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。 参知政事鲁宗道病倒了,病情来势汹汹,从年龄身体来看,这位即便病愈,恐怕也难以再行宰执之权,中书门下如今就是首相王曾、次相张士逊、参知政事吕夷简和参知政事夏竦。 但还有两位紫袍重臣在,一位是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范雍,另一位是此前出贬外放,知应天府,后大办学府,培养才干之辈的晏殊,如今获召入朝,拜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。 此时众人看了一遍所谓的请罪书,都默默摇头,夏竦更是直接评价:“李德明贯是如此,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,阴险狡猾,此番可不能再如他所愿,搪塞过关了!” 王曾道:“当遵先帝之令,让李德明归还灵州,派出质子,方为谢罪!” 夏竦起了头,正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,断然回应:“不可!李德明希望的,就是我朝质问,文书往来,党项李氏已收河西之地,又得边地贸易,日渐壮大,这是养虎为患,今对夏用兵,乃是师出有名,不可再拖延时日!” 吕夷简更加沉稳,语调不急不缓:“应关闭榷场,断绝贸易,不让一粒米流出国境,不让一颗青白盐换得口粮,一旦西夏盐业遭受打击,再举兵攻占盐州,党项之民必然沸反盈天,动摇李氏统治!” 张士逊轻抚灰白的胡须:“西夏狼子野心,不可放任,然我朝久不经大战,若挥军入河西,攻党项,可有把握?” 此言就正中了王曾最为担心的事情:“国朝太平了二十多年,西境虽有战事,终是少数,武人无仗可打,想要晋升,唯有慢慢苦熬,一旦西北开战,势必人人争功!此前无忧洞内刘平轻敌冒进,便需警醒,党项李氏立于夏州百年,根深蒂固,更应慎重!边乱一旦开启,必当战事绵延,将我朝拖入泥沼之中!” 听了首相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语,吕夷简沉默下去,神色不变,却也不再坚持方才的见解。 夏竦依旧不放弃,坚定表明立场,且不说边功战绩,他屯了那么多青盐也不能白费:“王相所言极是,然正是这二十年间,我朝对西北羌人多番忍让,助长了夏人的嚣张气焰,那李德明之子才敢在辽都中京,行刺使臣,幸得狄三元文武双全,未曾遇害,否则痛失英才,岂非后悔莫及?” 听了这番激愤的言语,吕夷简瞄了一眼,若不是清楚你们之间的算计,还以为是过命的忘年交呢,不过夏竦之前毕竟举荐过狄进,这般表态倒也没问题。 夏竦抬出使臣遇刺,不禁愈发义正言辞:“夏贼的恭顺只在文书之中,其余种种,皆悖逆妄为,若我等再被这区区文书所瞒,来日战事依旧难以避免,更是悔之晚矣!” 话音落下,范雍接上:“老夫欲向太后、官家请命,守备边境!” 守备不见得一定是开战,这位年纪不小了,三司使乃计相,却依旧愿意去西北苦寒之地吹沙子,堂中众人顿感钦佩,起身行礼:“敬范公!” 夏竦行礼之后,更是宏声道:“在下不才,为将门之后,也愿御敌守边!” 这下人人侧目,看不出来你挺进退自如啊,当年苦心考中贤良方正科,就是为了摆脱武人之后的身份,融入文臣圈子,现在眼见战事将起,又摇身一变为将门之后了?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