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413节 (第2/3页)
!” “具体与阻卜部落接触,还要汉臣你去,对待这等鞑子,需先以霹雳手段,再刚柔并济!” 狄进看向狄青。 这位年轻将领的军事能力,或许还不及历史上的巅峰水平,但已经能够独当一面。 “末将领命!” 领命之后,狄青也主动问道:“敢问相公,面对这些阻卜部落,我军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是什么?” “不是让步,是能赐予阻卜部什么!” 狄进纠正道:“你们觉得,阻卜部族最渴望得到什么?而我朝又能以哪种手段,拿捏住阻卜部族的发展?” 刘知谦马上明白,却没有第一时间说出口,缓了一缓,狄青就开口答道:“自是榷场!” “不错!正是榷场!” 狄进颔首:“以前阻卜部和国朝并不接壤,党项李氏横亘其中,如今银夏之地重回,我们就可以与辽西的阻卜部多多往来了,契丹不是禁止铁器,禁盐禁茶,让这些子民生活困顿嘛,我朝可以伸出援助之手!” 狄青咧嘴:“这般好的条件,就怕这群穷怕了的阻卜人举族来投啊!” “那何乐而不为呢?” 狄进道:“倘若有部族当即来投,直接收下,便如当年曹将军接受党项大族那般!” 刘知谦也微笑道:“要让阻卜部觉得,他们还有一条退路,倘若在辽国无法立足了,可以举族迁入河西!” 狄青有所领悟,又问道:“倘若阻卜部想要占据黑山下更多的丰饶牧场,我军持何种态度?” 狄进道:“不反对,也不要随意许诺,让他们觉得那片牧场是我朝默许给他们的,至于契丹贵族愿不愿意,那就与我等无关了!” “末将明白!” 狄青重重点头。 狄进希望,身边的武臣经过耳濡目染,能够不再一味争强好胜,认为刀兵决定一切,而是认清政权的根基在哪里。 根基在人! 在普通的百姓,在那些命如草芥,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下民! 无论汉夷,都是如此! 他为什么要招降乜罗,安抚番人,就是因为边境之地,番人数目众多,生存勉强,人心不定,历史上才会被李元昊鼓动,成为西夏入侵的带路党。 而辽国真正的人口结构,实际上是契丹族人占少数,其他各族占大多数,偏偏契丹贵族奢靡无度,一味剥削,内部动荡自然此起彼伏。 等到耶律洪基的种种政策将汉人也给得罪了,那统治的根基就彻底动摇了,天祚帝放纵完颜阿骨打,看起来是致命的失误,实则亡国的祸根早就在他的父辈祖辈手中埋下。 现在辽东那边已经乱了,辽西这里再乱了人心,是否会重演大延琳故事? 辽帝派兵入西夏确实是果断的决策,但倘若失败了,也得承受相应的代价! 又关照了一番细节,狄青领命去了,刘知谦临走时,却想到最初的那封信,沉声道:“相公,近来军中又有辽人谍细出没,刺探军情,下官担心京中的事情传来后,被他们所知……” “哦?” 对于谍细出没,狄进并不奇怪,相比起西夏的国力支持不了正规的谍探培养,宋辽之间的交锋可是各个领域的,即便“金刚会”没了,对方的斥候与密探依旧不在少数。 但值此关头,他目光微动,却是做出了一个决定:“近来毋须查得太严,京师那边的消息,辽人想要刺探,就让他们刺探好了!” 刘知谦有些不安,低声道:“是不是将谒庙献俘的事情瞒一瞒?” “如实透露便可!” 狄进摇了摇头,轻笑道:“有时候我们觉得是坏事,对方却不会这般想,这两个消息,很难说哪个对于辽国的威慑更大呢!” …… “夏王勿须忧虑,当年李继捧献地附宋,只有令祖坚持不降,身边仅剩十余人,最终藏于棺木里,逃出夏州城,躲进了地斤泽!” “此后也历尽坎坷,连令祖之母都被捉去汴京,但终究也得了银州,打下灵州,创出这么大一片基业来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