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433节 (第2/3页)
成为太后与官家相争的另一处战场么?” 想到这里,赵稹目露郑重,唤来亲随,开始吩咐。 河西十州的知州,为首的是狄进这位兴州知州,其实兴州早有了府的建制,他更偏向于知府,剩下的除了范仲淹、宋庠、王尧臣、韩琦、文彦博这五位外,还有四位是另外委派的官员。 赵稹也不是毫无准备就来赴任,还未出京时,就专门书信,写给了这四位乃至他们身后的靠山,并且让台谏内相熟的言官,随时弹劾狄进跋扈犯上。 本以为这些至少要到了河西一段时间才会用上,没想到一过来就遭遇下马威,那就要提早见真章了! 就在赵稹坐镇府衙,麾下亲随四处行动之际,他的动向也第一时间传入黑水城中,放在了狄进的案头。 狄进拿起来扫了一眼,就皱起眉头。 赵稹来河西的用意,他看得很清楚,这位在两府的地位岌岌可危,外放宣抚使,相比起枢密副使,还是高升了,来日也可安排。 只要将宣抚使的位置牢牢占住,一旦河西治理得当,赵稹身为主官,总归有一份大功劳在,而太后显然相信,有狄进在,河西能够治理好。 对于狄进来说,太后既然允了《安西新政》,又将范仲淹等一批不愿卷入朝堂漩涡的干臣安排来这里,让心腹分享功劳,也是理所应当。 这也代表了,太后认可自己的地位,愿意与之达成一场交易。 双方各有立场,各有分歧,但最终还是趋至心照不宣。 这就是高层间的政治默契。 可赵稹身在局中,显然看不明白,在太后眼里,他就是一个蹭功劳的吉祥物,还真以为自己是来一言九鼎的。 本来让这位宣抚使闹腾一下也没什么,等到京师那边得不到支持,他就会老实了,但现在却不行了。 狄进稍加沉吟,开口道:“给怀、永、肃、瓜四位知州去文书,让他们戒备麾下党项部族,倘若发现有行踪鬼祟之辈,不要轻举妄动!” “如今李贼元昊麾下,没有兵丁,只有江湖贼人,想要动乱地方,唯有派出信使,挑拨离间,地方官府如果失去了对番人部族的信任,反倒正中其下怀!” “再让僧人行走各部,宣扬一个消息——” “李元昊正是党项李氏覆灭的罪魁祸首,李德明在京师内数度痛骂这个不孝子孙,触怒宋辽,葬送了祖宗的基业,对其深恶痛绝,支持李元昊,就是自绝于李德明,更要加害这位原来的大王,让他在汴梁遭罪!” 相比起其他长官云里雾里,狄进的命令,往往将来龙去脉,讲得清楚明白。 倘若这样的安排下,那些知州与州衙还敢自作主张,那就休怪他不客气了。 等到经略安抚司的上下官吏匆匆行动起来,狄进又招来机宜司的雷濬:“李元昊能在辽西得江湖子拥护,背后或许有‘组织’的支持,你根据这个思路,派几位熟悉江湖的谍探去往辽西,看看能不能投入李元昊麾下,得到具体线索!” 雷濬笑道:“请相公放心,机宜司内本就有不少江湖子投靠,他们那不是扮成江湖人,而是直接回归本来面目,保证真假难辨!李元昊不是想要用江湖人复国么,到时候让他的手下全是我们的人!” 狄进叮嘱道:“不要掉以轻心,人手贵精不贵多,只要有人能接触到李元昊,看一看这个立志复国的前西夏世子,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!” 顿了顿,狄进又道:“李元昊在辽西活动,与阻卜人或许有所交集,那边也可以用一用,榷场的开放可以提上日程,给铁器都不足的阻卜人一些甜头尝尝,但不要多,这伙鞑子千万不能对他们优待!” “是!” 雷濬领命去了。 走出堂内的时候,他恰好与大荣复擦身而过。 大荣复入内,只来得及和雷濬颔首示意,就匆匆到了面前,声音里带着悲愤:“相公,我族的英雄……我渤海族的大延琳……没了!” 狄进轻轻叹息:“节哀!大延琳确实是一位反抗契丹暴政的英雄,他是怎么牺牲的?” 大荣复定了定神,凄声道:“一切如相公所言,萧孝穆之前是佯败,大延琳的起义军和高丽军组成的联军,号称二十万之数,要将辽军彻底赶出辽东之地,却惨遭火攻伏击……” “兵败如山倒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