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444节 (第2/3页)
多久,未来是官家的又如何,至少要先撑过这些年再说,许多臣子当然会听从太后的政令! 如今年轻的官家终于正式发难。 从太后的亲信,河西宣抚使的倒台开始! 而赵稹现在还来计较区区一个灵州督监的过错,岂不可笑? 他缓缓转身,摇晃着离开,在数百庆功将士的目送下,突然又声嘶力竭地吼了起来:“河北夏竦害我……是夏竦害了我啊!!” 第五百一十八章 火上浇油,看热闹的从来不嫌事大 “刘平居然还未从涿州撤兵,这位老将军当真坚毅!” 连一刻都没有为赵稹的自作自受感到悲伤,河西上下的注意力,再度转移到了北方战场上。 北伐还未结束…… 刘平军尚未撤退! 辽国的使臣已经抵达雄州,将国书呈递朝廷,并且提出条件,要宋朝让步,首先一点必须承认此次北伐是错误,两国才有可能回归原来的和平盟约状态。 当然,如果这一点达成了,那么接下来的盟约,就必然不再是澶渊之盟的条件了,哪怕不割让关南之地,岁币肯定也要增加。 不过辽国的算盘并未打响,第一步就被否决。 一来民意所向,在大名府特意将中京战役宣扬得人尽皆知,如果朝廷软了,那比城下之盟还要屈辱,祸患更是极大。 二者是无论太后还是官家,都坚决不愿意承认北伐是错误。 对于刘娥来说,承受此次北伐是兴不义之师,那就是她的大过,执政太后的威信将受到重创。 对于赵祯而言,承受此次北伐是兴不义之师,固然是对太后的一次重大打击,可日后他要收复燕云十六州时,如何能师出有名,不是将未来自己的路也给堵死了么? 所以两人都不同意接受辽国的无礼条件。 可他们同样也不希望再打下去了。 狄青的奔袭是奇迹,刘平的禁军才是主力,主力不回河北,心里总归不踏实。 但刘平显然不是这么想的,他撤回了部分禁军,却依旧亲领五万禁军驻扎在涿州,不放弃一座堡寨,一面向燕州虎视眈眈,一面向雄州催促粮草,派副将郭遵回来专门押粮,并且向朝廷禀明自身的看法。 刘平认为,此次北伐的失利,有一个关键的原因,就是误判了燕云汉人的态度。 这些生活在燕云十六州的汉人,之所以不喜迎王师,是因为他们不认为国朝能够真正夺回故土,哪怕占据一时,终究还要退走,重新为契丹所统治,自然为契丹人效命。 而趁着此番辽主新丧,辽人内部动荡,宋军哪怕无力继续北上,但在涿州坚守的时间越长,越能威慑整个燕云地区的汉民。 一旦让这些人清楚地认识到,辽国对宋不再有着高高在上的军事压制,他们甚至不能将宋军及时地驱逐出自己的疆域,那么燕云的百姓,尤其是那些地方上的汉人大族,自然会见风使舵,做出新的选择。 狄进很认可刘平的这份判断。 或许这位老将军只是不甘心,哪怕有生之年收复不了燕云,自己能多在燕云之地停留一阵是一阵,可对方的所作所为,确是在争一股势! 无论是狄青马踏中京,还是刘平坚守涿州,都会大大地消弭中原对契丹铁骑的恐惧之心,从而恢复汉唐时期威震四夷的胸襟气魄。 这才是真正能够夺回燕云的底气,而不是发现敌国内部叛乱了,急吼吼地北伐,实则是恐惧之心未消,打着投机取巧的主意。 当然,刘平的坚毅让狄进很是赞同,可对于其坚决不撤军的行为,还是有些担忧的。 如果萧孝穆安定完后方,将刘平军第二次合围,彻底葬送在涿州,那就不是威慑燕云汉民,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反倒让狄青的功绩变得如昙花一现,民间重新畏惧契丹如虎了。 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