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神探志_第455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455节 (第3/3页)

如果“司命”从起死回生之人身上得到了收获,长生之路有了新的曙光,那么“组织”的各个成员,则应该聚集起来,废寝忘食地研究,根本不会顾及朝堂之事,毕竟有了长生之法,还怕得不到世俗的权力?

    如果“司命”在起死回生之人身上一无所获,那除非极度失望之下,干脆破罐子破摔,不然也不会纵容“司伐”的所作所为!

    顺着这条线理下去,如今发生的种种,有着很多难以解释的矛盾点。

    反倒是对方说的改头换面,似乎……

    “锦夜”深吸一口气,将一团乱麻强行压下,冷冷地道:“你对我讲这些,到底是为了什么?不妨明言!”

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狄进微微一笑,发出邀请:“快过年了,我接下来势必要见一见这位自认‘司命’的‘父亲大人’,阁下作陪席间,如何?”

    第五百三十三章 “家宴”

    天圣九年末。

    朝廷终于商议完毕,改元“明道”。

    在年号上,历史奇异般地绕了个弯,又拐回了原点。

    看似没变,实则不然。

    看一看在年号争议过程中,参与的朝臣数量,就可以发现,相比起历史上那个唯唯诺诺,对刘太后言听计从的年轻官家,这个世界的赵祯不仅硬气,手腕上也高明许多。

    因为帝党先是落于下风,渐渐地与太后党分庭抗礼,最后主动让步的,恰恰是这位官家。

    受限于孝道,赵祯不能与自己的嫡母正面对抗,在这类问题上,既展现出天子的威严,又不失分寸地做出退让,才是有礼有节的政治手段,由此向群臣展示出,他这位官家不仅长大了,更成熟了。

    所以“明道”依旧是“明道”,“明”为“日月并”,意为太后和官家共同主政,可原先哪有官家的事情?现在的朝堂愿意为天子发声的却越来越多,坚定不移地站在太后那边的则越来越少,这才是大势所趋!

    太后老了……

    让你一個年号又如何,未来终究是官家的!

    另一边。

    远离中枢斗争的河西路。

    随着部族的番民不断迁入城市,各州越来越热闹,街市上的年味越来越浓。

    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
    王安石的这首《元日》,句句写新年,句句写新法,如今新法先不必说,倒是新年的气象遍布。

    爆竹声、屠苏酒、新旧交替的桃符、有了暖意的春风,形象地勾勒出了除旧迎新过大年的场景。

    兴州的商铺,更是出售锦装、新历、诸般大小门神和桃符,还有钟馗、狻猊、虎头、金彩缕花、春帖幡胜之类的精致玩意,许多特意是从汴京进来的货。

    狄进行走在街上,观察着买卖的情况,发现有不少番人打扮的百姓进出店铺,购买着年货,不禁微微点头。

    “新历”是新一年的日历,“桃符”是春联,“钟馗、狻猊、虎头”是年画,“金彩缕花、春帖幡胜”与“锡打春幡胜、百事吉斛儿”则是过年时张贴、张挂的吉祥物,最后还有“爆仗、成架烟火”,是烟花爆竹。

    以前别说河西的番人,就连河西的汉人也不买这些,而是更偏向于党项人的习俗,现在无论是真心的,还是为了表示忠心,兴州城的家家户户都开始装饰上了这些物件。

    狄进不在乎他们怎么想,只看他们怎么做。

    千百年来,这些习俗与传统,构建了中原王朝这个礼仪之邦的礼俗秩序,也让文化认同浸润到每一个角落。

    什么时候,番人开始习惯性地过汉人的习俗节日,并且乐在其中,就离彻底汉化不远了。

    狄进没有特意地微服私访,一路上不少人尊敬地朝他行礼,他也颔首还礼,等到在闹市转了一圈,回到府邸,就见林小乙一行也采买回来,个个喜气洋洋。

    “这是公子特意关照的‘屠苏袋’!”

    狄进接过,发现是一个精心缝制的小布袋里面,装入中药材屠苏,再用五色线扎成百事吉结子,专门用来镇宅,宋人相信,将屠苏袋悬挂在门额上,可以“辟邪气”。

    “好!就挂在这里吧!”

    狄进微微一笑,吩咐好悬挂的位置后,走入堂内。

    狄湘灵已经来了,正在沉着脸饮茶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