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12节 (第2/3页)
心动荡,火神淀之乱、黑山之变,都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。 所以现在这位年轻的辽帝耶律宗真,会不会步上辽世宗耶律阮、辽穆宗耶律璟的后尘,成为辽国第三位被弑杀的皇帝,还真的说不准。 当真发生那样的状况,自然是宋廷上下最乐于见到的。 所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气氛很是松弛。 如果刘娥依旧要衮服祭祖,那薛奎和晏殊少不得要以北方重国为例,规劝一番,现在也不需要了,反倒是歌功颂德一番,让御座上的赵祯涌起了感念:“幸得大娘娘这些年为朕遮风挡雨啊……” 事实上,这位刘太后放弃衮服祭祖的念头后,已然逐渐隐于幕后,不再垂帘,但事关辽国,她还是出现了,此时听完两府宰执所言,视线却落在身着绯袍的年轻重臣身上:“狄卿以为,辽人内乱,我朝该如何相对?” 殿内一静。 一众臣子的视线其实早就若有若无地观察着,此时则顺理成章地望过去。 此前狄进力主拒绝盟约,甚至对辽索要岁币,为的就是激发辽人内部的矛盾,却在朝野上下一石激起千层浪。 不知多少人怒骂他无端挑衅,点燃战火,置北方万民于不顾。 可现在,才过了多久啊,辽国居然真的内乱了,且是挽回不了的大乱! 这便是用事实证明了,谁对谁错。 所以堂内的群臣,也不是全都那么自在。 比如枢密副使韩亿的表情虽然平静,不可能在辽国内乱的时候他如丧考妣,但内心深处显然并不好受,此刻干脆侧过头,不愿意看对方得意的嘴脸。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狄进起身,声音里并无喜悦,而是十分郑重:“启禀太后,臣以为此番辽人内乱,对于我朝局势是优是劣,尚属未知!” 群臣一怔,刘娥都不禁奇道:“这是为何?” 狄进道:“主少国疑,大臣未附,百姓不信,此乃辽帝困局,可辽庭还有一人,于军中素有威信,又对辽国忠心耿耿,可为辅政大臣,若此人上位,稳定契丹内外之心,于我朝而言,绝非好事!” 刘娥目光微动,若有所思,赵祯则急切道:“狄卿所言是谁?” 狄进道:“萧孝穆!” 说罢不待旁人质疑,便继续道:“此人洁身谨慎,谨守礼法,历任建雄军节度使、北府宰相、南京留守,先后被封为燕王、秦王,于辽开泰元年,击走叛贼术烈,同年冬天,诛杀叛乱的查剌、阿睹等人,又于辽太平十年,击败大延琳的叛乱,平定辽东,是为毋庸置疑的军中第一人!” 殿内气氛一变。 众人的脸色都严肃起来。 事实上群臣都对这个辽臣,有很深的印象,乃至忌惮。 因为此前北伐,宋人就是在这位手中,吃了大亏。 萧孝穆故意放出与辽东大延琳反叛军惨胜的假消息,引得宋军刚平辽西,就迫不及待地北上,结果骄狂之心被利用,三路宋军被各个击破。 萧孝穆亲自率军奔袭,轻而易举地击溃任福和葛怀敏两路,若非刘平老而弥坚,在正面战场的厮杀上从来没掉过链子,北伐可就大败亏输了。 即便如此,真正逆转战局的,还是狄青率河西骑兵千里奔袭,行险冲击辽国中京,这才遏制住了萧孝穆,显然是辽人的后方拖了前线的后腿。 此役之后,萧孝穆在军中威望更甚,契丹敬重勇士,他可谓一言九鼎,才敢调兵平定辽东的马帮。 相反宋军这边,没有这种人物。 狄青未来可期,但就目前而言,在各自军中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