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512节 (第3/3页)
地位,还远远比不上萧孝穆。 这也不见得是坏事,到了这等一呼百应的程度,接下来再往上走,选择就不多了,天气凉的时候,更要防备手下给自己加衣服。 偏偏这个时候,太后太妃同归于尽,十几岁的小皇帝风雨飘摇。 所以狄进的担忧是,若是最后被萧孝穆上位,成为摄政,那于长远来看,自然是埋下了动乱的祸根,但就现阶段而言,辽国在萧耨斤手里,和在她这位兄长手中,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战斗力。 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,其他重臣不比他如此了解辽国内政,但也深知其中的道理,纷纷出言:“狄直阁所言极是,必须防范于未然!”“萧孝穆若欲上位,或对外宣战,当加强边防,以备不时之需!” 这还真不是畏惧契丹,杞人忧天。 此前太妃萧耨斤的名言是“我要宋人死”,萧孝穆作为太妃亲兄,辽帝的舅舅,继承这位的遗愿,以攻宋为转移内部矛盾之法,一旦得胜回朝,那执政之位就彻底稳固了。 就在大家转而探讨如何防备河北河东,避免被辽人攻打之际,首相王曾突然开口:“这也不失为一个除敌良机!” 自从被吕夷简步步紧逼,这位曾经惊才绝艳的首相越来越低调,此时却提出见解:“老臣以为,此番契丹内乱,我朝当派遣使臣入辽,与辽主再谈盟约,试探辽庭态度,若能引得辽主自坏长城,则燕云收复,指日可待!” 话音落下,次相吕夷简身躯微颤,刘娥则深深凝视了王曾一眼。 王曾少年成名,惊才绝艳,二十五岁的三元魁首,三十八岁便为宰执,后新帝登基,也是计智逐权臣,配合自己除去了丁谓,如今十数年过去了,已然知天命的老臣看似碌碌,却在关键时刻,再度展现出了锋芒。 刘娥与之交换了一个眼神,默默颔首,却不急于开口,果然赵祯语气里难掩兴奋:“依王相之见,何人可出使?” 若对辽国的熟悉和了解之深,无疑是狄进最为合适,但他无论是身份地位,还是曾经的功绩都去不了,去了契丹也知道必然有诈,因此王曾目光闪了闪,有了人选:“老臣举荐程琳。” 程琳就是献《武后临朝图》的那位,却非奸佞,而是能臣,真宗朝的进士,仁宗朝的重臣,历史上委以河北、陕西之重,留守大名府近十年,威信尤著,敌人不敢窥边。 如今的程琳虽然还没有那些功绩,却已经展现出了外交的锋芒,曾任馆伴使,与提出非分之想的辽使据理力争,是朝堂里面对辽强硬,手段又足够灵活的臣子,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,都符合出使辽国的要求。 赵祯对于程琳献图一直有些耿耿于怀,但他跟着刘娥学习,也知道评价臣子不能片面,此时压住心头喜恶,仔细思索了一下程琳的政绩,颔首道:“王相所荐甚好,诸位卿家还有别的举荐之人么?” 范雍、王曙各自举荐了一人,赵祯也纳入考量,眼神下意识地看向狄进。 他心中的最佳人选还是这位,也唯有这位负责辽国事宜,他才安心。 而此时,狄进却再度站了起来,朗声道:“臣愿北上大名府,配合程公!” 群臣尽皆动容。 以狄进如今权知开封府事的功绩,足以平平稳稳,过渡两府。 哪怕他年纪太轻,再在其他四入头上消磨个两三年,年近三十,也可以为宰执了。 但此时外放,前途就难测了。 毕竟对上辽国,再自信的人都不能说有十足的把握,别忘了上一任驻守大名府的夏竦,可是黯然失势,贬黜在外的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